主题活动 更多...
文明播报
15分钟公共服务圈 “圈”出百姓幸福感
“这里有吴可夫民居、金重辉故居、徐天喜民居等历史建筑,经过这些年打造,摇身一变成为旅游景点。”昨日,廿三里街道廿三里村村民金大爷,指着路边的指示牌开心地说。金大爷口中说的即是义乌打造的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。
在廿三里街道埠头村的一公示牌前,村委会副主任张兰进正指导村民用手机扫“浙文惠享码”:“在这里,大家能方便地了解到埠头村周边8个家门口服务点的基本情况和开放时间等信息。这些服务景点为大家提供多样化的便民服务,各类人群都可进入、可参与、可共享。”
或许有人会问,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的“15分钟”指的是步行时间,还是车行时间?
实际上,廿三里街道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,指的是以村、社区为圆心,步行15分钟,约1~1.5公里划圈,圈内必须有3个以上公共文化设施。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衡量了村民的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,在“小细节”里体现“大民生”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金大爷说:“高楼建多了,有了这个生活圈,缩短人们活动的距离,加深邻里之间的感情,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。”
在江东街道塔下洲社区,这个“圈”被进一步细化:出家门1分钟,就能到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;出小区向西走8分钟,可抵达江滨健身步道;向北步行约7分钟,就来到了义乌市文化广场。
“群众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找到文化、休闲、艺术、体育等设施和场所,生活内容变得更加多姿多彩,生活品质也在攀升。”市民赵先生很认可打造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。
去年以来,义乌扎实推进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建设,以数字化手段打造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应用平台建设,做好“人口账、资源账、成本账、地理信息账”四本账底数排摸,采集基础设施数据3600余条,了解群众对身边公共服务设施的意见与建议、按标准测算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短板、以人为本科学前瞻配置和补齐公共服务设施,并在全市12个省级未来社区(乡村)开展公共服务资源缺漏项增补试点,提升群众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。
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是以村、社区为圆心,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,科学合理配置教育、卫生、养老、文化、体育、助残、托育七大领域公共服务资源,它是和居民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圈层。
在江东街道鸡鸣山未来社区,社区通过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应用平台,精准掌握社区教育、卫生、养老等七大类设施的地理分布及评价得分情况,并针对其中存在短板的养老、体育两个领域补缺设施项目,完成了社区智慧健康站、中央食堂两个养老健康项目建设并已投入使用,翻新社区羽毛球场、篮球场、乒乓球桌、广场舞公园空间,嵌入式新增两个篮球场,扩大公共服务资源有效供给,切实改善社区居民的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体验。
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建设更多“有圈有品”的“15分钟公共服务圈”,让百姓拥有更多举步即达、“抬脚”就到的文化空间和活动,为精神富有加码。(张云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