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题活动 更多...
文化礼堂
上楼宅村文化礼堂:慕山水之胜 承崇学之礼
上楼宅村文化礼堂古朴而沉静。
《家住上楼宅》在村歌比赛中获奖。(资料图)
陈元有老人坚持做棕帚已经60年。(资料图)
上溪镇上楼宅村位于上佛路与四海大道交叉口,临近杭金衢高速、甬金高速,地理位置优越。全村现有1385人,外来人口约1400人。
上楼宅村文化礼堂位于村中间,是一栋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平房。建造于1958年,历经多次改建修缮,曾作为大会堂、木器厂、家具厂等。历经60多年的岁月洗礼,白墙灰瓦都留下了斑驳的痕迹,显得古朴而沉静。
走进文化礼堂,翻开村庄的发展史,就会发现,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,曾因崇学尚礼的优良传统、精彩的锣鼓班表演和四处奔忙的救火“水龙”等,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。
临湖而居 慕山水之胜
“本族自宋朝开禧年间,先祖讳焯公,行机三十九府君,解组退食慕山水之胜,卜居于邑之西乡十七都,名之曰胜湖,因一姓所居,后故又以上楼宅名焉。”《义乌胜湖楼氏宗谱》(2014年重修)中记载了村名的由来。
在文化礼堂的外墙上,用毛笔书写的《胜湖记》洋洋洒洒,铺满了整面墙。“县西治去三十里许,一望碧玉莹然渊渊而静深者,胜湖也。活水交澄天光上下底蕴太乙之精也,凤涣文波届兴迭见隐隐词源发动而光益也……”初读一遍,胜湖之美景盛况便在眼前展开。
除了这篇文辞优美的《胜湖记》,《义乌胜湖楼氏宗谱》中还记载了四篇描写湖边景点的文章,言:“附四景于后。”其一景为《上清名刹》,曰:“太宇幽灵属上方,虚无声教播遐荒……”另一景为《母岭佳城》,曰:“坤耸巍巍接碧空,松筠从此悟真龙……”剩下两景为《香山萃秀》和《铜洞储精》,描写的都是绝佳的景致。
“楼氏在义乌有好几个分支,我们这支就叫胜湖,也是得名于此。”上楼宅村村委主任楼松程介绍说,胜湖面积大,湖水特别清澈,夏天时候,是村民们乘凉、嬉闹的好去处。“后来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,这个湖被填掉了。”
胜湖虽已不在,但是上楼宅村水系仍然丰沛。村民楼竹山今年已年过七旬,退休后一直心系家乡。他对村内的水流颇有一番见解,曾应邀写了《家乡的水》以记之。“门口塘有两股泉水注入,长流不断。水流顺着先人挖的河道,从西向东流淌,流经七口池塘汇入深大塘……”楼竹山介绍,深大塘位于公路旁的立交桥下,筑起了堤坝,“这些水源保障了河道两侧农田的灌溉,这里是个宜居的宝地。”
好学善思 文脉承千载
上楼宅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,历代先人都特别重视教育,“好学善思”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。
“团结 勤奋 荣誉 好学”,在文化礼堂内,8字“村规村训”十分醒目。另外还设立了先贤、军政界名人、经济界名人、学子榜等各种榜单,并制作成展板,鼓励村民奋发向上。
“我们村的第一位大学生叫楼怀标,曾任义乌市文教局局长,他和我父亲很熟稔。受他影响,我父亲鼓励儿孙读书。我兄弟4个,儿女辈里有8个大学生。我4个女儿,3个都是大学生。”今年已经78岁的楼锡强笑着说,“乡邻之间从不互相攀比吃穿住行,而是攀比谁家的孩子学习更好。”
“感恩父母的辛劳,感恩上楼宅村历代先人,为我们培养成的‘勤学善思,永争第一’的学习环境……”“学子榜”上这段话道出了青年人的心声。据悉,历年来上楼宅村已经有大学生150多名,研究生毕业及以上的学历者十之一二。
身穿汉服、头戴纶巾、敬拜圣贤,以开笔启蒙礼…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上楼宅村一直坚持在文化礼堂举行“学子开蒙礼”活动。
“一个福字,他都有五六种写法”,文化礼堂管理员吴谦介绍,村民楼松钱爱好书法,写得一手好字,每到春节前后,他都会自购纸墨,免费为全村人写福字、写春联,一连四年未曾间断。
楼竹山在《胜湖儿女》一文中写道:“长长的大号一吼,板鼓一敲,便锣鼓喧天……这也许是先人们传承下来的节日娱乐。”他回忆说,村里的锣鼓班历史悠久,新中国成立前就成立了且保留至今,多的时候锣鼓班有十几人,吹拉弹唱样样精通,且远近闻名。
勤劳善作 美德代相传
“弹弹棉花过过年,串串蓑衣种种田。”这一农谚为上楼宅村民熟知。
在文化礼堂大堂内侧,摆放着菜刀帚、佛帚、棕帚、蓑衣等棕绳制品和穿棕床的工具。它们见证着上楼宅村一段辉煌的历史。
20世纪七八十年代,上楼宅村手工业加工兴起。1978年,上楼宅村综合厂成立,因为场地限制,家具、服装、棕棚和丝印4个生产车间,分散在村庄各地。“生意很好,最多的时候员工都有60多人,尤其棕棚和家具车间最兴。”楼锡强担任上楼宅村综合厂厂长,当年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:全村9个生产队、350多户,几乎家家都串棕,天天打棕绳,一年到头不停歇。村里加工的棕棚和其他棕制品由综合厂统一销售,产品运往杭州的武林门等地。“当时,厂里一年的纯利润达20万元,在整个义乌都颇有名气。”1980年,由于种种原因,上楼宅村综合厂关闭。
时至今日,村里仍然有老人坚持做棕帚。村民陈元有从18岁开始串棕,已经坚持了60年。“现在一年还能做扫帚300把,卖的也还好的。”老人笑着说。
“胜湖人有爱国爱民、助人为乐的美德。”楼竹山撰文介绍,村里曾有一台铜制的救火“水龙”,由先辈传下来,射程远、威力大,方圆几十公里内,无论何时何地哪里发生大火,哪里就有胜湖“水龙”。
“1967年大年夜,吴村大火,全村几十户人家几乎都着火了,村里几十人轮流抬着‘水龙’,直奔吴村,大家毫不畏惧、奋不顾身,直到大火扑灭,已是大年初一。”楼竹山回忆说。
近年来,上楼宅村秉承“勤劳善作”传统,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,进行危房修缮改造,加强村庄环境整治,增加村民收入。今年一季度,村两委利用村闲置公房,公开招投标进行招租,使得村集体收入提升至50万元每年。“接下来,我们将继续加快有机更新的步伐,让村民早日住上新房。”楼松程说。
“家住上楼宅,春风八面来,古圣先贤沐风雨,美德承千载。胜湖祖居地,夏禹福荫在,前赴后继破险阻,文脉传万代。家住上楼宅,放歌新时代……”离村之时,这首《家住上楼宅》,在街巷、阡陌间久久飘扬。(左翠玉)